• 1
  • 2
  • 3
  • 4
  • 5
  • 6
  • 7
您的位置: 首页 >崇真档案>崇真历程> 详细内容

崇真历程

崇真历程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24 10:30:05 浏览次数: 【字体:
崇真历程

1938 年 9 月 回乡教师借天主堂房屋开办初中补习班。 

1939 年 2 月 天主教会承办学校,定名“崇真中学”。 神甫李维光首任校长 、谢文灏任教务主任、王恩洽任总务主任。 9 月 学校向江南行署请示批准设立校董会。 

1940 年 7 月 首届初中生毕业,毕业生 14 人。  

1940-1941 年 由于战乱,校内抗日情绪高涨,学校受日寇胁迫而一度停学。 

1941 年 9 月 学校复办,李维光继续担任校长。  

1942 年 2 月 学校正式开办高中部。生源来自江阴、无锡、靖江等地因战乱而缀学在家的高中生。 

1943 年 7 月 首届高中生毕业。毕业生 21 人,其中 12 名学生升入高校,其余则分别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1944 年 8 月 靖江籍学生刘宜良(江南)来校就读。 

1945 年 9 月 抗战胜利后,江阴南菁中学复办,部分教师返回南菁中学,致使学校师资缺乏而停办。 

12 月 学校复办,定名“无锡原道中学分校”。本地市民仍习惯称“崇真中学”。

12 月 8 日定为“立校纪念日”。 

1946 年 5 月 崇真中学在抗战期间“坚贞自守,尽力抗建教育”受到江苏省教育厅通令嘉奖。 

1946 年 8 月 学校易址于后塍天主堂北侧,新建北楼、礼堂、操场等。  

1946 年 9 月 正式成立学校董事会。南京教区天主教于斌任校董事会主席,立校训“诚智仁勇”。 

11 月 李维光晋升为天主教会总司铎,校董事会推举神甫 马士光就任学校第二任校长 。 

1947 年 9 月 学校复招高中班。 

1948 年 7 月 校董薛德焴从上海筹得一笔募捐款,建造南楼,学校初具规模。 

9 月 撤销“无锡原道中学分校”的名称,正式定校名为“私立江阴崇真中学”。 

1949 年 2 月 中共沙洲工委在学校组建新民主义青年团团支部。 

4 月 经常州专员公署批准,高中部停办,学生并入梁丰中学。 

1952 年 11 月 江阴县人民政府接管教会学校,改为公办,定名为 " 江阴县后塍初级中学 " 。  

12 月 江阴县人民政府公派张洽中为副校长。因马士光校长长期病休,学校由校董会代 管,张洽中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1953 年 5 月 翻建学校新校门。首届公办学校初中生毕业。 

7 月 第一任校长李维光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校师生为之振奋。 

8 月 张洽中任学校第三任校长。 

1957 年 1 月 工作组进驻学校,开展大鸣大放。 

11 月 蔡忠保任学校第四任校长 。 

1957 年 1 月 工作组进驻学校,开展大鸣大放。 

1958 年 5 月 学校创办 " 印刷厂 " 。 

9 月 学校复办高中,招收高一新生 2 个班, 107 人。 

10 月 -12 月 学校停课三个月“大炼钢铁”。学校开展反右倾和肃反复查运动。王恩洽老师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先进工作者”。 1959 年 学校开展反右倾和肃反复查运动。 

 1960 年 王恩洽老师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先进工作者”。 

1961 年 7 月 解放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喜获丰收。 

1962 年 1 月 沙洲县成立,学校更名为“沙洲县后塍中学”。 

8 月 应届高中毕业生 1 名考入北京大学; 1 名考入清华大学。 

1964 年 8 月 应届高中毕业生 1 名考入北京大学。高考升学率 66% 。 

1965 年 8 月 应届高中毕业生 1 名考入清华大学, 1 名考入清华大学。高考升学率 70.8% ,列苏州地区前茅。 

1966 年 6 月 学校全面卷入 " 文化大革命 " 运动,沙洲县委派工作组进校,学校由文革领导小组行使领导权。 

8 月 学校被红卫兵更名为 " 曙光中学 " 。 此后,学校红卫兵分化成两大派,由于派别斗争, 学校无人管理,以致实验仪器、图书档案丧失殆尽。 1968 年 2 月 后塍镇革委会派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学校成立革委会。由沙洲农机厂老工人邬洪才任校革委主任,原校长、党支部书记蔡忠保任校革委副主任。 

9 月 全国性上山下乡运动,初一至高三的绝大多数学生插队落户农村。学校继续招收初 一、高一新生。 

1969 年 -1970 年 学校在“斗批改”中过渡为初中二年制、高中二年制,外地教师回原籍任教。学校一度更名为“沙洲县农机厂后塍中学”。 

1972 年 2 月 学校在全县率先提出 " 打两个硬仗 " 的口号,率先注重 抓学生的 " 双基 " ,使教学质量回升。 

5 月 在沙洲县农机厂的扶植下,学校创办“机械厂”。 

1973 年 8 月 县文教局在学校设立“沙洲县中学生田径训练基地”,延烽老师任总教练。 

1974 年 10 月 蔡忠保调任沙洲县文教局局长。 朱斐任学校第五任校长 。 

1975 年 2 月 高二年级学生重新分班,组成政文、土记者、测绘、机电、文艺五个专业班,进行职业教育。 

6 月 校友、著名美籍华人记者、作家刘宜良(江南)回母校探亲。  

1975 年 10 月 为“开门办学”,学校集中高二居民学生,到后塍李家巷村成立“农村分校”。校办厂增办“铸钢车间”。 

12 月 学校校门口小路扩展为水泥马路,称“人民北路”。翻建新校门。从此,学校校址 为:后塍镇人民北路 1 号。 

1976 年 7-8 月 全体教职工赴南沙公社东风大队开采石料,准备筹建第二所“农村分校”。 

9 月 受“大地震”影响,学校坚持在搭建的“抗震棚”里开学上课。 

1976 年 10 月 粉碎“四人帮”,教学秩序日趋稳定,各项工作走上正规。 

1977 年 12 月 全国恢复高考,后塍中学设考点,中学、小学的教室共设 39 个考场。参考人数多, 年龄相差大,场面感人。 

1978 年 8 月 沙洲县文教局批准学校每年可招收两个高中重点班。 

9 月 荣获“苏州地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10 月 学校健全领导班子,规范设置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即“一室二处”。 

1980 年 4 月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 

1981 年 8 月 应届高中毕业生 1 名考入清华大学。 

1981 年 9 月 高一新生入学,学制改为三年制。 

1982 年 2 月 朱斐调任梁丰中学校长。 张观全接任学校第六任校长 。 

1982 年 9 月 学校开创劳技课,成为沙洲县劳技特色学校。 

1984 年 2 月 创办张家港市内燃机配件厂。 

8 月 高考喜获丰收。应届毕业生 2 名考入北京大学,其中 1 名为苏州市高考文科第一名。 1 名考入清华大学; 1 名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1985 年 8 月 应届高中毕业生 1 名以苏州市高考理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首届 “ 李政道奖学金 ” ,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1 名考入北京大学。 

1986 年 2 月 沈志远任学校第七任校长 。 

8 月 应届高中毕业生 1 名考入清华大学。 12 月 张家港市成立,学校更名为“张家港市后塍中学”。新建综合大楼正式启用。

首次 1987 年 首次 实行教师职务评聘制度。有 7 名教师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 

1988 年 10 月 校办厂外迁, " 内燃机配件厂 " 单独挂牌。 

1989 年 8 月 高二学生 1 名被南京工学院少年班录取 。 

9 月 高中试行“ 2+1 ”学制,把部分高中(高三)学生分流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适应社会需求。 

12 月初中部“品”字形新教学楼启用,计 18 只教室。 

1990 年 8 月 首次对高一新生进行军训。由江阴 89967 部队主训。 9 月 顺利通过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10 月 学校获市局授予的 " 输送师范生有功 " 的荣誉。 

1993 年 8 月 蒋治国接任学校第八任校长 。 

1993 年 9 月 首批引进外地教师来校工作。 

1995 年 4 月 高中部新教学楼启用,计 16 只教室。 

1997 年 12 月 成为国家教委 " 九五 " 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运行系统的研究》第一家实验学校。 

12 月 13 日 市教委在学校召开创建省重点动员大会。 

1998 年 2 月 崇真教学楼启用。 1998 年 5 月 学校校办厂张家港市内燃 机配件厂实行股份合作制。 

5 月 江苏省副省长王珉为学校题词:“发扬学思导练的教学特色,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校办厂“张家港市内燃机配件厂”实行股份合作制。 

8 月 新校门、科技图书楼启用。 

12 月 省验收组来校进行重点中学验收。 

1999 年 4 月 学校被批准为 " 江苏省重点中学 " 。 

8 月 校友、台湾静宜大学校长徐熙光牵头成立台湾“江阴故乡子弟奖学金”。 

10 月 校庆 60 周年纪念活动 。 

2000 年 1 月 学校连续五年被评为张家港市“双文明单位” 

2000 年 8 月 陈国平任学校第九任校长 。 

 2000 年 9 月 学校设“崇真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2000 年 12 月 学校被省教科所确认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 

2001 年 2 月 学校被授予“ 2000 年度张家港市双文明单位” 

2001 年 5 月 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 2001 年 8 月 学校荣获 2000-2001 学年张家港市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 

2001 年 12 月 学校被市教育局、市环保局授予“绿色学校”称号。 

2002 年 2 月 学校被授予“ 2001 年度张家港市双文明单位” 

2002 年 5 月 学生食堂公寓一体楼“莘苑楼”启用 2002 年 8 月 学校初、高中分设。初中部并入新塍初中。应届高中毕业生 1 名被录取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是张家港市空缺九年后的第一个)。 1 名录入北京大学。学校荣获 01-02 学年张家港市初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 12 月 学校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 

2003 年 1 月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文命名学校为“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 

5 月 学校申请省级课题《 SIS 对学校管理的整合及其应用研究》,积极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领域,重新整合学校文化。 

8 月 学校荣获“张家港市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 

9 月 举行校庆 65 周年纪念活动 

10 月 塑胶田径场启用。 学校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 

2004 年 1 月 学校工会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工会集体”。 学校被授予“ 2003 年度张家港市文明单位” 

3 月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 

5 月 学校成功举办《当代学校文化战略论坛暨后塍高中学校文化发展成果汇报会》。 

8 月 学校荣获“张家港市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 

2005 年 8 月 学校荣获“张家港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 

2006 年 3 月 学校被评为“ 2005 年度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和“ 2005 年度苏州市安全文明学校”。 

5 月 86 届高中毕业生设立“扶贫助学基金会”。 8 月 学校荣获“张家港市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 

 11 月 通过“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苏州市安全卫生、“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的验收。省诗词协会、省教育学会授予学校“江苏省校园诗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7 年 3 月 15 日 “港区高中和后塍高中合并办学,成立新的后塍高级中学”通报会。 

3 月 24 日 后塍高级中学南、北校区举行揭牌仪式。 

6 月 19 日― 23 日 香港荃湾官立中学游学团访问我校,两校结成姊妹学校。 

8 月 学校荣获“张家港市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 

2008 年 1 月 学校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系统模范教工之家”。 学校被授予“ 2007 年度张家港市文明单位”。 

2 月 张家港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5 月 11 日 —17 日 后塍高级中学游学团首次赴香港荃湾官立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游学活动。 

5 月 12 日 校团委、红十字会组织全体师生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募捐 。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