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庆:崇真文化引领下优化师生行为的校本行动
曹国庆
本文发表在《江苏教育》2015年第9期
学校管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长管理(或称经验管理),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第二阶段是制度管理(或称科学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学校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第三阶段是文化管理,主要依靠学校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影响和引领教职员工的行为。[1]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反映了人类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2]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崇真中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崇真文化的积淀为师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我们对“崇真”做如下释义:从本体论考察,“真”是指自然界的根本法则。“崇真”即是追崇真理。基于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我们定位学校价值的追求为“和谐、自由、幸福、生长”。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崇真文化引领着师生行为变化的走向,形成了学校文化发展和师生行为优化的相互促进,推动着学校管理向文化管理的方向迈进。
一、和谐:走向三重境界的校本行动
和谐有三种境界:一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人与内心的和谐。作为学校文化价值追求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谐引领着学校决策与校本行动的走向。
1.环境的美化与人文化
营造一个和谐、美好、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与环境的相融。学校物质环境除了使用功能,还具有审美的功能。崇真中学作为苏南地区的一所老学校,新校区建筑、景观、绿化因校制宜,精心设计,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个性之美,传达出江南水乡传统的审美意趣。师生徜徉其间,处处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自然环境的美能唤醒师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亲近。对一所学校而言,环境本身就是一门隐性的课程。审美虽也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但并非全部。校园物质环境尤其是人文景观,应该成为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载体。反映学校历史、传达学校思想或与师生文化活动相关的景物,如建筑物、雕塑、文化墙、文化石等,这些在自然环境里叠加文化特质而成的人文景观,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自然的、科技的、历史的、艺术的,校园环境巧妙地成为了课程的资源。崇真钟楼、博厚亭、悠远亭、老校门、校训石、张謇题词等人文景观,景中有意,处处寄寓育人之旨,让师生沉浸在崇真文化的氛围里,激发内心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人际关系的和睦
崇真校园里有一座文化墙,上面是晚清状元张謇为崇真学堂题写的“敬爱”两字。“敬爱”,是敬师爱生,敬老爱幼。学校围绕这一文化传统开展校本系列活动,致力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学校管理层面,坚持民主的决策机制。教职工代表会议成为重大议事决策的主体。中层选举、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学校分配方案、考核条例等等,与教工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都由教代会投票决定。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开辟专用的办公地点,接待学生来访,听取学生对学校管理意见和建议。设立校长信箱,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分年级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反馈意见。学校管理的开放透明,公平公正,使学校主体与师生、家长的沟通保持畅通,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管理层面,学校在推行自主自律自治的过程中,提出了学生在校“零处分”的目标。作为成长中的学生,犯错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也是教育存在的价值。简单生硬的处分,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不处分不等于不处理。谈话、自我检讨、班级批评,安排值勤管理等等,处理的方式可以多样。其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它。实行“零处分”三年以来,学校常规秩序井然,违纪违规现象比以前少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过去强调学生见到教师要打招呼,那只是一种礼仪,现在,学生见到教师是发自内心的主动问好,是源于一种情感。
学校在《崇真宣言》里表达了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要成为社区文明的倡导者与促进者。”和谐是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学校只是一个小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走向大社会。和谐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能力。学校大力倡导社区志愿者活动,师生中现有张家港市的注册志愿者 110 名,有一名教师志愿者荣获“张家港市十佳志愿者”称号。志愿者利用节假日上街举办义卖活动,为社区提供便民服务,为孤寡老人做饭,去环卫所慰问工人,参与香山景区的保洁,在校外疏导交通……“崇真红帽子志愿者”已经成为社区文明形象的一个代表。“假日修行”,充分利用家庭或社区资源,实现了家长、社区直接参与、评价,使学校德育进一步向家庭、社会渗透延伸,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3.精神发育的引领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学校提出建设“书香崇真”,引导师生开展读书活动,不只是指向知识的吸纳或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指向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只有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才能有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学校为师生印发了推荐书目。除了图书馆,学校还为每个班级设立了图书柜,图书来自学生,学校,还有部分是社会人士的捐赠。晚自修前有一个“微阅读”时间,每天提供一篇文章,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德育处精心选取了60部影视作品,作为崇真学生三年内必须完成的作业。学校图书馆布置了环境幽雅,书香气息浓郁的教师“读吧”。教师规定每周有2节课的时间进入“读吧”阅读。教师读书会,发言人由电脑随机现场选定。崇真读书杂志,发表师生读书心得。
二.自由: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
教育是一种尊重,一种唤醒。陈家琪教授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础教育》讲演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理解的基础教育,这个基础,不是相对于学科,相对于以后的学业进步而言的基础,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基础,这就是自由、尊严、权利与人格上的被承认。”自由是教育的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自由不是一种放任,而是学生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权利,它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自律与自治。
1.自我管理习惯的养成
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三个分支,一是自管部,二是志愿者中心,三是学生校长助理办公室。自管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的常规管理,包括两操一歌,宿舍卫生、就寝纪律等;志愿者中心主要职责是为学校各种活动招募志愿者,并进行活动的组织;学生校长助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接受来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学校领导进行反馈。学校的自主管理是全方位的。晨读、午休、夜自修都由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层面的自主管理包括环境的美化、班级值周、班级和宿舍管理中的轮值制度;学校层面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都是通过招募学生志愿者来完成的,每年一次的学生秋季田径运动会,裁判员都是学生志愿者。
为激发学生参与自主管理,我们在评价机制上进行引导。第一,我们将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情况纳入星级班集体考核。不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也高了。第二,学校不断创设机会,营造氛围,让学生体验参与自主管理带来的荣誉和满足。第三,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管理内部动机的激发,因为内部动机更持久、更稳定。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从管理中学习人际的沟通,在解决困难中获得了情感满足和自我认同,在日常工作中获得能力的升华。
2.教学主体行为的优化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教学行为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成长的样态。重构师生教学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走向科学有效的必然诉求。学校在课堂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论证,公开课研讨,借鉴国内有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前置式”教学模式[3]。其基本原则是先学后教,教有选择,学有反馈。理念核心是学生主体。重在解决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弊端:一是养成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现状,让学生学有准备,思有前提;二是通过预习反馈,教师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教什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课堂教学流程的四个基本环节:预习反馈—互动解疑—当堂反馈—归纳巩固,都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是基于学生“学的怎样”的有效应对,使教学形成一种有意义的互动,而不是盲目的生硬的灌输。
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认知规律、遵循教学规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价值的,但活动前置式教学并非一种固化的模式,不同学科,不同个性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特色。比如吴正兴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形成“问题导向式”物理教学课堂[4],并由此申报立项为苏州市教科“十二五”规划课题,孙德勤探索并形成了有独特创意的基于地理“学本”的课堂教学策略[5]。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既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全员参与,层层深入,基于课堂实例的学习与研讨,推动着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校正、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自我发展多向性的选择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花朵,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不一样的美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学校有一百多门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在这些课程平台上,学生可以发现自我的潜能与特长,培养自己的爱好与技能。学校在升学路径上形成了三条可供选择的路径。一是普通文化类,凭借高考文化成绩升入高校;二是传媒艺术类,通过培训参加传媒专业考试,在高考后可以选择传媒艺术院校;三是参加国家高职示范院校举行的提前招生考试,不参加高考,直接进入职业专科院校。多向的发展空间,让学生避免了高考独木桥的拥堵,更重要的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传媒班开设以来,先后有50多位学生通过专业考试,并达到了艺术类本二录取线。两位特长学生进入高校后,先后亮相湖北卫视、江苏卫视的综艺节目。
三.幸福:关注师生人生的美好体验
1.创造“美时美刻”的记忆
教育,就是创造一种可以影响人生的记忆。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青春本身就能散发出它美丽的色彩,我们要做的是珍惜并欣赏。学生的这段时光在校园里度过,我们要所做的是让它更美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校园记忆,是学校对每一位教师的明确要求。美时美刻行动,是倡导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或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某个时间片段的深刻感动、温暖感觉、快乐体验,使之成为学生人生中难忘的美好记忆。每个学期,我们都征集教师为学生创造美时美刻的案例。通过学生问卷,了解学生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片段。学校主办的中秋赏月、元宵灯会、校庆蛋糕、节日焰火、社团嘉年华、体育节开幕式,等等,也指向学生身心的美好体验。校园的美好,青春的美好。学生自主策划的毕业季留影,留下了各具个性、青春张扬的美好场景。班主任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注,任课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关爱,一言一行,都是给学生创造美好记忆的机会。美时美刻,不仅让学生有了一个美好的青春时光,也让学生记忆烙上了崇真文化的印记。
2.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当下应试氛围笼罩下功利的追逐让不少学校的生活蒙上了一层灰色,上课、作业、考试几乎成了学校生活的全部。学生三年的生活是枯燥的,教师三十年的生活是单调的。师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是校园生活的主旋律,但校园生活不只是教与学。校园是师生人生的重要生活阶段,它以一种生活的方式存在于校园里。生活没有理由舍弃幸福,学校生活作为人生的一个部分,它不应该是没有色彩的。让校园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快乐的气息,是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
在崇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社团组织,每周都有自己的活动。班级辩论赛、排球联赛已成为学校固定的赛事。学校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与物力的支撑,还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学校成立了教工俱乐部,组织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垂钓等比赛,女教工还成立了广场舞社团。每天下午四点后,教工的各项活动热火朝天。工会还会举行教师DIY午餐活动,营造家一样的节日气氛。教工会议,学校开设固定的栏目,为教师提供艺术欣赏的机会,包括美术、音乐、文学、影视等。学校还聘请专业的礼仪教师为教师开设生活礼仪讲座。我们认为,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与理解。
3.享受自我实现的愉悦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幸福源于内心的体验,尤其是成功的满足体验。成功不只是好的成绩,成功有多样的机会与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学校要做的就是为师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感。
学校提供各种平台,出台多项奖励机制,激发师生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热情。学校每年评选“崇真好声音”十佳歌手,社团嘉年华提供师生的表演,让学生主持人的轮换登场,奖励优秀社团学生和辅导教师。除了例行的评先评优之外,学校还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奖教金,表彰各类特长生,崇真年度人物。学校组织海选,让教师登台亮相,评选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为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聘请校内外特级教师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让他们更快地成长为骨干教师,享受教师职业成就的幸福。
四.生长:基于课程的丰富性与校本化
教育即生长。课程是学生生长的土壤。学校围绕“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这一校本培养目标,研究校本教育教学的文化个性、学生群体的特点,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构建并不断完善丰富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个性,不是一种标榜,而是一种特质,是一个群体穿越宏大课程体系之后的素质标识。校本课程,给学生生长留下了校本文化的印记。
1.立足校本的课程建设
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以文化科目为主体的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变革来避免同质化发展的倾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学校对体艺课程进行了校本变革,学生按体艺项目进行自主选择,组班上课。体育开设了排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并增设体育项目裁判规则的课程内容。艺术课开设了书法、漫画、合唱、艺术欣赏、摄影等项目。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根据生源情况,也进行了内容的重新编排。从学校的实情出发,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课程的适切性是课程设置的依据。
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校提出人人都要有第二课程的倡议,教师根据个人特长进行课程项目申报,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并予以指导。目前,已开设有一百多门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人文与生活”“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社会与实践”“崇真文化与传统”六大领域,丰富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可能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让一批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找到了新的兴奋点和生长点,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契机。
2.《崇真行》:崇真德育教材
德育是一门学问,作为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作为艺术,其价值在于创新;作为课程,其价值在于践行。校本德育教材《崇真行》是对学校日常德育活动的提升。它以育人为主线,以百年崇真历史文化、人生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以主题班会、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贯穿高中三个年级段。《崇真行》有三个篇章组成,分别是追崇真理篇、尊尚真诚篇和争做真人篇。全书共46章,每个章节又分为认识篇和活动篇。校班会德育活动的教材编写与推广,改变了过去班会课无教材,随意性,碎片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3.崇真词典:校本特色活动
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节律,策划并开展社团嘉年华、立校庆典、崇真大讲堂、香港游学、假日修行、元宵灯会等一系列校本主题活动,每项活动的举行都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这些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系列活动深受师生喜爱,已成为学校相对固定的品牌活动,学校把它命名为“崇真词典”。
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的积淀,而不只是停留在“物化”的层面。学校文化应该“人化”,成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品质。因此,重视和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让文化的引领与浸润潜移默化地改变师生行为是学校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崇真文化引领下师生行为优化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D/2011/02/610
[1] 陈玉琨.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N].中国教师报,2005.1.12.
[2] 康万栋.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J].天津教育.2007(8)
[3]曹国庆.学在教前,教在学中——活动前置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江苏教育,2013(5),14-16
[4]吴正兴.高中物理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物理教师,2013(4),16-18
[5]孙德勤.高中地理问答式“学本”的设计和运用[J].地理教学,2014(20),38-4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