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您的位置: 首页 >崇真档案>崇真文化> 详细内容

崇真文化

学校文化景点介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24 10:21:36 浏览次数: 【字体:

学校概况:1911年由教会创办崇真学堂(小学),1938年设立中学。所以我们把1938年作为学校创办的时间,9月28日作为立校日。曾先后更名为后塍中学,后塍高级中学。2007年合并了港区高中。2011年易地新建。2013年3月正式搬迁,恢复老校名“崇真中学”,并加盟梁丰教育集团。新校区占地面积160亩,规模为12轨,36个班,师生1300多名。新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设施设备现代,景观凸现文化个性,显大气而不见阔气,有张力而不显张扬。

建筑彰显地域特色。作为苏南地区的一所老学校,新校区建筑在现代风格中融入了江南水乡传统的建筑元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白墙灰瓦,简洁明快,清新秀美。楼牌设计借鉴了中国篆刻艺术手法,在白墙上点缀朱红印章,体现“白墙灰瓦一点红”的传统审美意趣,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校门(贾平凹题字),2013年4月加入梁丰教育集团

●崇真赋:青年作家、辞赋家宋浩浩先生为学校创作了《崇真赋》,

●校训石:学校广场上的泰山石长11.68米,高2.6米,重68吨,正面是玉兔静卧(学校新建动工年份2011年,为农历兔年),上刻朱永新先生题写的校训。背面为一幅气势如虹之山水,题名为“大江东去”,喻意人才辈出。

●老校门:校区内建造以崇真人文景观为主题。老校门,苏式庭院  “崇真苑”入口。校门上有“后塍中学 1953  ”字样,为私立转为公办时所留的年代印记。庭院内有紫藤长廊,悠远亭,崇真宣言碑,双亭记石刻,古井遗石、校友纪念树、纪念石等历史文化景观。崇真宣言碑、双亭记石刻为老校区原有景点,直接搬迁安置。古井遗石,是用崇真学堂水井的旧井圈建成的景点。悠远亭,仿老校区亭子所建,内置崇真铃。崇真铃,根据校友记忆描绘,用青铜制造,铃周长1938毫米,铃身刻有“崇真”字样。学校重大节日举行鸣铃仪式。国庆节、立校日为21响(取1+9+3+8之和),成人仪式为18响(取1和8两数字),学生入学或毕业、教师新进或退休为11响(取3+8之和)。

●银杏大道(绿化特点):绿化体现个性特色。绿化不仅要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也要有学校自己的个性特色。为此,学校提出“整体布局,适度集中,层次兼顾,花果搭配”的原则。部分花木集中成片或成林形成主题区域,并种植了大片果园。校园绿化投入近三千万元,构成了搭配合理、错落有致的花木园区与景观道路。有环校香樟大道(香樟为张家港市市树),广玉兰大道(玉兰花为学校校花),青桐路,竹溪路,柳溪路,樱花路,银杏路,桃源路,桂花园、海棠园,还有枇杷园、石榴园、桔园等。

博厚亭。在图书馆前,临湖与钟楼相对,建有“博厚亭”,为仿造老校区建筑。与“悠远亭”呼应,并称“双亭”。亭柱上挂对联一副:“学而习之,己千己百进吾往;校者教也,语大语小用其中。”为复旦公学创办人马襄伯先生在崇真学堂开学时为师生讲演后所题。

马相伯(1840.4.7-1939.11.4),江苏省丹徒县人。1862年加入耶稣会。187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是近代中国镇江籍著名乡贤,学贯中西,才智过人,清末维新派知识分子。国民政府委员。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  1905年天主教耶稣会篡改震旦的办学方针,学生大哗,纷纷离校,遂召集离校学生,与严复等另再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该校后来发展成为复旦大学。1908年震旦学院拟在法租界建设新校舍,为震旦购买了卢家湾基地100亩共捐现金40000元,又捐英、法租界地基8处,约值现金10余万元,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1912年北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宣统三年(1911年),后塍天主教堂的神甫朱季球,为兴办教育,他慷慨解囊,捐献出母亲传给他的一笔家产共400亩地和50两黄金作为建校资金,创办崇真学堂(小学)。开学典礼上,特地邀请了他的舅舅,神学博士马相伯先生来后塍为崇真小学的师生们做了精彩的演讲。还欣然提笔书写了这副联,以之勉励崇真师生,此联该后被铭刻在校门两侧的圆柱上。清末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也应马先生之约,为学校题写了敬爱二字,意为敬师爱生敬老爱幼。此匾挂于学校中堂上方。

学而习之,语出论语,校者教也,语出孟子。

新校区由东西两大功能区域组成,东区为教学生活区,西区为体育运动区。东西之间由南北水脉自然分隔,既可以做到区域活动互不影响,又增添校园灵动之美。南北水流在图书馆前相汇,形成一湖。取朱熹《读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字句,命名“鉴湖”,寓劝勉师生读书之意。湖畔有钟楼、亭阁相对,置一石。石刻校友书八四届校友苏州市文科状元顾建平写的朱熹诗句。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图书馆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为学校题写“崇文”二字。

 

文化墙。学校主干道设计一座文化墙,兼有屏风功能。正面为新校。校标是一所学校最简洁、鲜明的形象符号。校标作为文化墙,置于校园主干道玉兰大道上。新校标以“崇真”二字的小篆体合一,构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传达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真”字中有象形的崇真铃形状,凸显学校的崇真文化;构图采用传统篆刻艺术手法,朱红色作底,白字灰边,传达一种古典的意蕴和学校历史的厚重感。基本色红、灰、白,与学校建筑色彩和谐一致。整体设计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规范了橱窗、展板、办公用品系列等各类对外展示的视觉标准,较好地展示了学校形象。

主题雕塑。86届校友集体捐赠,红色火苗造型,从老校区搬迁安放。由著名书法家季公题写“崇真之光”。寄寓校友殷切期盼,祝愿母校办学蒸蒸日上,崇真精神恒久光耀。

钟楼。学校前身是教会学校,第一、第二任校长均为神甫,董事会主席是全球著名的三大华人枢纽之一、辅仁大学创办人于斌。钟楼,是老校的主要建筑标志,在三四十年代的校友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为此,学校根据老照片,临湖仿建一座钟楼,钟楼高约38米,以纪念崇真中学立校年份1938年,钟楼也命名为“崇真”。钟楼兼具功能价值与景观效果,楼内可以陈列历届校友捐赠的纪念品,布置知名校友照片;作为校区内的最高建筑物,自然也成了新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钟楼临湖而立,又是学校的景观之一。

学校还发掘新校区所属地域的民间传说,设立了马桥旧址景点。为搬迁的马桥村竖立了纪念石碑,在碑上镌刻了关于马桥传说文字。地域文化进校园,得到了地方政府、社区的肯定,政府为校史馆的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

老校训石。崇真中学的老校训为“诚智仁勇”,也是崇真文化重要的源头。老校训石为88届校友所赠。搬迁后置于西校门入口处。学校还取校训命名三幢教学楼(尚诚、尚智、尚仁)和体育馆(尚勇)。并以此形成鲜明的崇真楼名系列:“崇文”(图书馆)、“尚德”(报告亭)、“尚俭”(食堂)等。

人物塑像。人物塑像是校园常见的景观,许多学校都设置了名人塑像寄寓教育功能。学校选择了孔子、陶行知两位著名教育家,由南京大学雕塑研究院吴为山教授领衔创作了半身雕像,分别置于图书馆与行政楼大厅。孔子为万世师表,陶行知的教育主张与崇真文化相契合。另有学校创办人李维光神甫半身像,以志纪念。

文化墙的背面为“敬爱”书法作品。“敬爱”二字,为晚清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1925年为崇真学堂题写。以“敬爱”为主题的“敬师爱生”活动已成为校本德育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

崇真中学依托省规划课题《SIS学校文化的整合研究》,从2004年开始着手学校文化的梳理与整合,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中的CIS形象识别理念,从整体上建构崇真文化系统,包括理念文化、视听觉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在新校区建设中,因为学校更名,学校的物质文化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崇真文化理念为引领,让物质景观成为崇真文化的载体,成为他人无法复制的“唯我”景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