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您的位置: 首页 >崇真教研>高二语文> 详细内容

高二语文

学与思并行——《复活》阅读材料积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07 08:14:25 浏览次数: 【字体:

9ba5210098b641bf9dcbc860143cdee2.png7497df50b3804dd******4696ef216bb9.Png复活(节选)》阅读积累材料

一、走近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托尔斯泰出生在俄国贵族家庭,家世煊赫。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困扰。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 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 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二、走近作品

1.探寻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曾说:“《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2.故事梗概

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经典情节:

(1)始乱终弃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诱奸了玛丝洛娃。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2)车站绝望:玛丝洛娃怀孕后,被涅赫留朵夫抛弃,但仍非常想见他,一次听说他会在晚上经过某火车站,就赶到那,在车窗外找到他所在那节车厢,这时火车开动了,玛丝洛娃边敲着窗子,边跟着火车跑,头巾吹掉了,她还是跑,火车无情地远去了,她倒在了地上,抱头痛哭。她当时想到了死,但想到孩子,于是慢慢地站了起.....从这天起,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

(3)人命案件: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4)法庭群丑:法庭要审判玛丝洛娃。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这里岂是庄严神圣的法庭?这是由骗子、酒鬼、淫棍来主持的审判,多腐败、虚伪的统治。

(5)终审判决:最后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6)请求宽恕: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 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你在这个世界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丝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

(7)找回旧爱:由于聂赫留朵夫的诚心,玛丝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8)爱的抉择: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9)灵魂复活:最后,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复活了。

三、走近文本

1. 字词检测

然一笑(yān)   斜( nì )    褴褛(l án  lǘ)    害(sào)

鼻涕( xǐng )  发(quán)    瞟一眼(piǎo)      鄙夷不(xiè)  

2.词语积累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

夺眶而出: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

衣衫褴褛: 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

步履轻盈: 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截然不同: 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饱经风霜: 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拒人于千里之外:远远地将人挡开。形容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

3.梳理情节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开端(1-21段):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隔栏相见)。

发展(22-43段): 二人谈起往事,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长凳叙旧)

高潮(44-65段): 玛丝洛娃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聂赫留朵夫经过心理斗争后决定拯救玛丝洛娃。(卢布插曲)

结局(66-78段): 聂赫留朵夫企图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遭遇拒绝后决定下次再来。(结束会面)

四、深入文本

1.自主探究,研读文本。

思考: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监狱会面时,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从他们的心理挣扎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采用批注阅读法研读文本

附: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常从以下方面入手: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言行神态,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美感。

2.玛丝洛娃批注(学生自读小说,养成批注习惯)

(1)“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批注: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2)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批注: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3)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批注: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4)“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批注: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5)“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批注: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6)“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批注:语言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表现了玛丝洛娃悲惨但倔强清醒的形象特点。

(7)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批注:动作描写。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8)“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批注: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3. 聂赫留朵夫

(1)“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批注: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2)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批注: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3)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給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件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批注: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4)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他,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批注: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5)“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批注: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6)“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批注:①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②动作、神态、细节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生动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如今的悲惨境遇,其内心的深深愧疚与负罪感。

 

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①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

②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③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补充:1.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

①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批注: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

②“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批注: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③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批注: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④“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批注: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⑤“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批注: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2.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眼神”。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3.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称呼的变化

(1)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没有阶级地位,而是带着“严肃、庄重、爱怜的心情”来乞求原谅。)

(2)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3)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心灵辩证法”: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4.总结归纳文中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1)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作者塑造聂赫留朵夫形象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沙俄贵族生活的堕落糜烂,批判了沙俄政府的腐败和黑暗。聂赫留朵夫是当时富有同情心、勇于反省、渴望变革的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自我救赎之路其实就是托尔斯泰给沙俄贵族指出的一条自我完善之路。托尔斯泰在这个人物身上凝注了其以基督教的博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解决社会矛盾的变革理想。

(2)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沙俄时期被伤害、被欺凌、被毁灭的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 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 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5.探讨本文的主旨

思考: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以上思考说说你对这部小说主旨的理解。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 另一个是兽性的人, 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小说清晰地展现了聂赫留朵夫是如何由一个单纯善良得大学生变为一个放纵堕落、道德沦丧的花花公子,最后又由一个道德沦丧的花花公子转变为一个善良真诚、博爱、富有责任感的绅士的。

“复活”代表着聂赫留朵夫经历了内心的矛盾挣扎后“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代表着聂赫留朵夫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的自我完善。

【观点二】:“复活” 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聂赫留朵夫,重获新生。 

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玛丝洛娃原本纯洁、善良、自尊自强,但是当他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公命运后,便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变成一个彻底堕落的风尘女子。然而聂赫留朵夫的爱和执着以及流放途中革命者对她的善意、包容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沦丧的美好人性与可贵尊严的回归。

【观点三】:“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精神的追求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

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通过赎罪、宽恕、拯救灵魂等“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美好理想,表达了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思想主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也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企图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则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总结: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同时也以聂赫留朵夫与玛斯洛娃的“复活”过程,寄托了托翁通过赎罪、宽恕、拯救灵魂等“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美好理想,表达了托翁“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宗教式的博爱思想。

6.与君共勉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每个人,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活得越来越通透的。成长在于修炼内心。当一个人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并且对世界和他人充满善意,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愿我们都能永保初心,以最大的善意来爱亲友、爱师长、爱自己,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五、思考探究

问题: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以及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 

“复活”的含义:

在《复活》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在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第三阶段是从仟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综上所述,“复活”的含义指的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六、拓展提升

1.问题:“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2.思考:聂赫留朵夫面对法庭上巧遇的玛丝洛娃,他的心灵受到猛烈撞击,就来到监狱请求她的原谅。那么,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有真正的爱情吗?

观点一:我认为存在真正的爱情,玛丝洛娃是他的初恋,对于这份纯洁的感情,多年后在法庭上相遇时,他依旧能感觉到。也恰恰是这份感情打开了他复活的大门,使他走上了救赎自己的道路。因为如果没有任何感情的话,他就根本不会有什么恻隐之心了。

观点二:我不认为他对玛丝洛娃还有爱情,他不过是在拯救自己的灵魂罢了。此时的玛丝洛娃也只是他拯救自己灵魂的“工具”。

3.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明确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4.“精神的我”和“兽性的我”是一个具有探讨价值的永恒话题,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现实或是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就“人性的善与恶”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随笔。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