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学 笃行问道——《扬州慢》教学分析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通过描绘扬州战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痛之情。以下是一份针对《扬州慢》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扬州慢》全文。
掌握宋词婉约派的特点,如情景交融、低沉伤感等。
学会分析词中的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意,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分析词中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黍离之悲”的深层含义;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同类词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姜夔及宋词婉约派介绍。
学生准备:预习《扬州慢》全文,了解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播放扬州风光视频或展示扬州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内容:简要介绍姜夔的生平、创作风格及《扬州慢》的创作背景。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内容和情感。
(三)朗读与感知
步骤:
教师范读,注意节奏、情感和音韵美。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词意。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四)分析与鉴赏
内容: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等,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讲解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在词中的运用,如“春风十里”与“尽荠麦青青”的对比,“杜郎俊赏”的典故等。
引导学生理解“黍离之悲”的深层含义,体会词人的爱国之情。
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五)拓展延伸
内容:将《扬州慢》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目的: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总结归纳
内容: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扬州慢》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方式: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补充完善。
(七)布置作业
内容:背诵《扬州慢》全文;写一篇小论文,分析《扬州慢》中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
五、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二、朗读与感知
三、分析与鉴赏
意象与意境
写作手法
黍离之悲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扬州慢》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