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您的位置: 首页 >崇真教研>高二语文> 详细内容

高二语文

临安春雨初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27 08:14:3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陆游在诗中的形象及其矛盾心理。  

    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反衬、用典、借景抒情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结合背景知识,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仕途困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和文人风骨。  

    理解古代士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陆游的形象。  

难点:理解诗人看似闲适实则愤懑的矛盾心理,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问题引导法:围绕三个主问题展开讨论。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诗歌内涵。  

背景补充法:结合南宋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二)提问:  

1. 提到陆游,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陆游的诗歌风格通常是怎样的?(豪放悲壮、忧国忧民)  

3. 今天我们要学的《临安春雨初霁》却显得闲适淡雅,这是为什么?  

 背景介绍:  

此诗写于1186年,陆游62岁,被朝廷重新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候召见。  

当时南宋偏安一隅,朝廷不思北伐,陆游壮志难酬,内心苦闷。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 疏通诗意(逐句翻译,理解字面意思)。  

   > 原诗: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  

   - 世态炎凉如薄纱,谁让我骑马到京城?  

   - 在小楼听了一夜春雨,清晨深巷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 闲来在短纸上写草书,晴日窗前品茶消遣。  

   - 不必叹息京城风尘染白衣,清明前还能赶回家。  

 (三)问题探究(25分钟)**  

围绕三个主问题展开讨论:  

 1. 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  

关键词句分析:  

  - “世味薄似纱:对官场失望,世态炎凉。  

  - “谁令骑马客京华:反问语气,暗示不情愿。  

  - “闲作草”“戏分茶:看似悠闲,实则无聊苦闷。  

  - “素衣莫起风尘叹:保持高洁,不愿被官场污染。  

总结:  

  - 表面闲适,内心愤懑。  

  - 壮志难酬,但仍保持文人风骨。  

 2. 分析陆游在临安的生活?  

-生活细节:  

  - 听春雨、卖杏花——江南春景,但一夜听雨暗示失眠。  

  - 写草书、品茶——看似雅致,实则消磨时光。  

- 情感分析:  

  - 临安繁华,但诗人无心享受,只盼早日归家。  

  - 反映他对朝廷的失望和疏离。  

 3. 诗人愿意到临安来吗?  

- 从诗句找依据:  

  - “谁令骑马客京华?”——不情愿。  

  - “犹及清明可到家”——归心似箭。  

- 深层原因:  

  - 朝廷不图恢复,陆游的报国理想无法实现。  

  - 临安官场腐败,诗人不愿同流合污。  

 (四)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

1. 反衬手法:  

   - 明媚春景(杏花、春雨) vs. 诗人落寞心境。  

2. 用典:  

   - “素衣莫起风尘叹化用陆机诗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  

3. 借景抒情:  

   - “小楼一夜听春雨以雨声烘托愁绪。  

 (五)拓展延伸(5分钟)

讨论:  

1. 陆游的闲适与陶渊明的归隐有何不同?  

   - 陶渊明是主动归隐,追求田园;陆游是被迫闲居,仍心系国家。  

2. 如果你是陆游,面对这样的朝廷,你会如何选择?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写一篇短文:《从〈临安春雨初霁〉看陆游的矛盾心理》。  

 五、板书设计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 陆游形象:闲适?愤懑?  

2. 临安生活:听雨、卖花、写字、品茶  

3. 愿意来吗?不情愿,归心似箭  

艺术手法:反衬、用典、借景抒情  

```

六、教学反思  

- 本课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情感。  

- 可结合更多陆游的诗歌(如《示儿》《书愤》)进行对比阅读。  

-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与仕途困境。  

3a517ef8d8a84c4eb67b4e332454e0ec.jpg4d4e996c887a4d7390f0f8d68f5eef16.jpg87a8bcadce824216ac3be75001bba786.jp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