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合一,明心见性 ——《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1.文言知识梳理,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2.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与逻辑。
3.感悟王羲之的生命观,体味书文合一的特点。
课前预习
1. 文言梳理,指出疑惑之处。
2. 根据文章,整理宴会安排信息表。(用原文填写)
活动时间 | |
活动地点 | |
活动环境 | |
活动天气 | |
参与人员 | |
活动盛况 |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与他的笔墨相合拍,书札作为一种直指人心的艺术,它在流动的徒手线条中展现出人的内在情思。所以“书者散也”“书人不朽于千古”。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二.文本研习
(一)用几个词语概括《兰亭集序》书法特点(可从补充材料中寻找)。
(二)理清情脉
从课文中找到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三)情感探究
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及逻辑。(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四)总结
概括王羲之的生命观。
三.拓展延伸:
书札作为书家自由书写的艺术,在古代达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然而当代社会笼罩着一种模式化的气氛——印刷品泛滥,电子复制使艺术日益走向形式化商品化,当代书法和其他艺术正不断与自身脱离。心性缺席,作品成为没有尽头的试验,艺术成为技术角逐。于是,书法大展一个接一个,而日常交流的手札却几乎消失殆尽。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书法的人间情怀,是当代手札必得面对的问题。
面对书札的日渐衰颓之势,请谈一谈你的看法与建议。
补充资料:
1.魏晋时代
分裂动荡的魏晋,战乱不断,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当时很多士人在战乱与政治斗争中无端丢掉性命。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永和初年,又遇地震、瘟疫,人祸天灾,无时不在。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
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
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
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被杀;
范晔,杰出历史学家,写成史学巨著《后汉书》,被杀;
置他们于死地的罪名很多,而能够解救他们、为他们辩护的人,却一个也找不到。对他们的死,大家都十分漠然,也许有几天会成为谈资,但浓重的杀气压在四周,谁也不敢多谈。待到时过境迁,新的纷乱又杂陈在人们眼前,翻旧账的兴趣早已索然。文化名人的成批被杀居然引不起太大的社会波澜,后代史册写到这些事情时笔调也平静得如古井死水。
——《中国文脉》
2.《兰亭集序》书法风格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浙江绍兴兰亭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各抒情怀。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趁兴疾书,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传颂千古的书法艺术作品。全书共28行,共计324字。通篇笔势纵横,点画相映,变化无穷,似有神助。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布局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兰亭集序》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更是书法艺术中的杰作,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盛誉,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真迹据说在唐太宗去世的时候葬在昭陵,有褚遂良、虞世南等大家临本传世。《兰亭集序》被人称为“书法精品中的精品”。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以线条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书法家的美学追求和人格情操。千百年来,我国书法界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但是,正如钟柏华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自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得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晋人的书法和唐诗宋词一样,成了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峰,在他们面前,后人只能叹为观止矣。而在晋人书法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极品。
王羲之山东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他们父子历来被称为“二王”。王羲之七岁就开始学书法,初从卫夫人,13岁时书艺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后来他四处游历名山大川,见到李斯、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使他获益匪浅,集秦汉历来诸家之大成,融汇古今笔法,加以变化发展,开创一代风情,形成独特风格,具有自然的天性和人格的风采,被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可以说是采天地之灵气,集人间之精华。在如画的山水风景中,与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宛若天成。据说兰亭集会以后,王羲之又写过几幅想分赠亲友,但再也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了。《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唐太宗独具慧眼,指出其“若断还连”与“如斜反直”两大特点甚为精彩。《兰亭集序》的“若断还连”是指这幅书法作品的总体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宜,在连断的处理上很有特色,整幅作品呈现出断续之美,因而在章法上具有生动活泼的气韵。
“如斜反直”是指《兰亭集序》中每个字的大小、斜正均有变化,其中不少字均已侧势取胜,常常是左低右高,貌似倾斜,然而在整幅作品之中却恰到好处,呼应对比,变化无穷,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骨力劲健的气势和特色。当然《兰亭序》的成功之处,关键还在于人格的风韵和书法的风韵。
3.王羲之生平
王羲之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并有较深的文学造诣,但文名为书名所掩,不大为人所重。他的《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燕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各赋诗咏怀,事后结集成册,王羲之为之作序,记叙了当时燕集的盛况,并且即事抒情,对人事聚散无常、年寿不永发出深沉的喟叹。此文清新疏朗,情韵绵邈,不带魏晋以来的排偶习气,当时人比之石崇《金谷诗序》。
王羲之关心国家命运,曾告诫谢安"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晋书·谢安传》)。他的一些书笺也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如《与会稽王笺》谏止殷浩北伐,说:"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语气极恳。及北伐失败,殷浩复图再举,王羲之《又遗殷浩书》责备他说:"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对国事的关注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一些书笺杂帖,或叙家常,或申情愫,虽三言五语,多具自然洒脱、风神摇曳的特点。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