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您的位置: 首页 >崇真教研>高二语文> 详细内容

高二语文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氓》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27 08:5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近五个世纪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六义:

“风、雅、颂”三种音乐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160篇):“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指各地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②《雅》(105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大雅》、《小雅》。

③《颂》(40篇):宗庙祭祀之乐。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3. 春秋婚俗:

春秋时期的婚姻为聘婚制,践行起来便需要“父母之命、媒妁(shuò)之言”。媒人在当时的婚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男女非有行媒(派遣媒人),不相知名;非受币(纳彩礼),不交不亲。”的说法。

三书六礼是旧时汉族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也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必经程序。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

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订婚;

纳征:又称纳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

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亲迎:俗称“迎亲”,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任务一】阅读初体验:请以“一□□□的□□”为格式概括你在这首古诗中读到的情绪或画面,其中 “一□□□”可以是四字成语或词语。(4个及以上,多多益善)

一见倾心的相遇      一往情深的叮嘱      一日三秋的相思

一意孤行的坚持      一心一意的付出      一言难尽的苦楚

一刀两断的决绝      一去不返的离开

 【任务二】情节再梳理

 【任务三】人物细探究

情感与道德的平衡‌:

婚前:她既热烈追求爱情(如送氓至顿丘),又恪守礼制(遵循媒妁之言),体现“发乎情,止乎礼”的矜持‌。

婚后: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展现责任感与理家能力‌。

‌清醒的反抗精神‌:

发现丈夫虚伪暴虐后,果断离婚,体现对自我尊严的捍卫‌。

在男权社会中,她的决绝具有反抗压迫的进步性‌。

‌时代超越性‌:

兼具传统美德(勤劳专一)与现代女性独立意识(拒绝隐忍),其形象在不同时代均有共鸣‌。

 【任务四】物象巧添加:如果给这首诗配一幅插图,除了人物形象外,你还会从诗歌中选择什么意象入画呢?请阐述理由。

桑之未落:青春貌美的女子;男子的一见钟情;新婚的幸福甜蜜

桑之落矣:人老珠黄的女子;男子的移情别恋;幸福生活的幻灭

淇水:恋爱时期:依依不舍,情意绵绵

婚变时期:狼狈落魄,悔恨愤怒

断离时期:看清真相,决绝不念

作用:

①是情路的见证,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分别代表女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每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断离”的情节线索。

②暗示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③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构思严密巧妙,前后关联照应,叙事紧凑

鸠”比喻什么?“桑葚”比喻什么?

以 “鸠”比喻自己,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以 “鸠”贪吃桑葚比喻自己深陷情网。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任务五】余韵再绕梁:请以三行诗的形式写下你想对桑女说的话,然后和大家分享。

922a485482c545c5bfeb2429e1bd4bf2.jpg81c3b0b4829942a49a5f2eb5f05eaf79.jp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