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您的位置: 首页 >崇真教研>高二语文> 详细内容

高二语文

试卷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27 09:14:16 浏览次数: 【字体: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杨宇(饺子)由医学专业转向动画创作,以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风靡世界;王兴兴在自己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以人形机器人引领未来。无论是跨界转行,还是坚守专业,他们都取得了非凡成就。

    你对以上现象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问题反馈】

1.最严重的问题:转移话题。思路模式:

2.现象扩展式写作。

3.二元话题,不能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去思考二者的关系。

【材料分析】

(一)材料第一层:两个名人的“现象”

    材料的第一句话为“第一层”,用两个分号分别列举了两个名人的非凡事迹。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名人及其突出事迹,我们有必要对命题人表述的关于两位名人人生“闪光点”进行分别阐释。

    1.杨宇(饺子)

   1)“由医学专业转向动画创作”: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有着药学专业背景,但从小就对漫画和动画充满热爱;大三时,他开始自学三维动画软件Maya,并在毕业后放弃了医学实习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动画创作中。从医学生到动画导演,不仅是职业赛道的转换,更是生命维度的跃迁。

   2)“以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风靡世界”:2019年,他筹备了五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上映1.5小时票房破亿,最终票房超50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四;2025年春节档,他自编自导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定档上映,截止到3200707分,总票房(含点映、预售及海外票房)已超151.81亿元,饺子跻身“百亿票房导演”行列。

2.“王兴兴”

    1)“在自己专业领域潜心钻研”

    2009年,19岁的王兴兴参加高考,考入了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机电专业。在大一寒假,他采用纯手工制图、手工切割、打磨零件等方式,最终仅用200元,就做出了一个14自由度双足人形机器人。大一下半学期,20岁的王兴兴就已经对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之后,他在不断开发机器人产品。

   2)“以人形机器人引领未来”

2021年牛年春晚,王兴兴开发的四足机器人化身机器牛“奔奔”登上央视春晚舞台。2025年蛇年春晚,节目《秧BOT》借助5G+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机器人与舞者毫秒级互动,16台人形机器人H1与真人舞者默契配合,将东北秧歌的“转手绢”“甩臂”等传统动作与机器人技术完美结合,完成了一场机械与艺术的跨界表演。这群机器人的缔造者,就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二)材料第二层:两种选择的“优胜”

    材料的第二句话为“第二层”,主要探讨了这两个名人在所处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深层原因:“跨界转行”与“坚守专业”。

    1.“跨界转行”(为什么要跨界?)

    1)决策:在职业选择时,他勇于投身热爱(找到热爱)

    杨宇怀着对动画的热爱,从零开始自学各种软件,花费大量时间去摸索动画技术,常常反复尝试上百次。经过三年的结茧,杨宇终于在苦难中完成了蜕变。《打,打个大西瓜》的出世,颠覆了中国动漫界,获得了包括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在内的多个国际奖项,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执着。

    2)执行:在转行之后时,他乐于精益求精(坚守热爱)

在制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时,饺子带领团队反复修改剧本达66个版本;为了制作《哪吒之魔童闹海》,饺子带领团队闭关五年,从剧本到特效,从配音到表情示范,反复打磨:他取得当下的非凡成就,离不开他的工匠精神。

(三)材料综合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

    整体来看,材料通过杨宇(饺子)跨界转行与王兴兴深耕专业两个典型事例,展现不同人生路径下的成功范式。

    前者从医学跨界转向动画创作,凭借《哪吒之魔童闹海》风靡世界;

    后者在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以人形机器人引领未来。两人虽选择不同路径——跨界转行与坚守专业,但均取得非凡的成就。

    材料核心关键词为“跨界转行”“坚守专业”,二者共同指向对成功本质原因的分析。(这是这则材料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不能停留于“跨界可以取得成功,坚守也可以取得成功”的现象扩展。

【拟题示例】

《跨界与坚守,共筑辉煌》

《跨界与深潜,殊途同归》

《于时代浪潮中抉择,在专业领域里深耕》

《破界者与深耕者的时代交响》

《因热爱而跨界,因深潜而致远》

《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清醒》6662f******48493c82c47d16afe3d05b.jpg

92f493f******489fa3d66320c88d2c5d.jp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